深入探究梅贻琦的经历、思想及作品内容的可用作文素材
2025-04-21 00:58:57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1951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演讲中借«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清华学子“崇德修学,挽既倒之狂澜,做中流之砥柱”。
自此之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了清华园的校训。而梅贻琦作为清华历史上任职最久的校长,不仅与其共担了命运的风雨,也用自己的人生演绎了传承百年的校训。
“寡言君子“
梅先生不喜说话,但谈话时却和蔼可亲,人称“寡言君子”,因此在各类历史记录和回忆中被强调。先生在谈到自己当校长的心得时也说道“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在没人敢言真话的社会,他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是很不容易的。也正是因为梅先生的天然个性,才在清华校长的选拔中获得各方面认可。
“吾从众”
作为校长的梅贻琦,并非独揽大权,在决策学校要务的会议上,只要教授提的建议有理有据,对学术和学校有利,他便是“吾从众。”所以在治理学校方面先生是民主的。在当时华北告急、平津告急、中华民族告急时分,各界惶惶不安。政府暴虐,教授个性,学生乖张,但在梅先生民主的治理下,他呼吁清华学子在民族危亡时刻以赤手空拳挡将顷之民族,守护清华园。朱自清曾评价梅先生,说是梅先生将清华发展成了民主的组织。
“言论自由、学术独立”
清华的师生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全依赖于梅先生在执政党和进步学生的加攻中寻求治校的方法。在学生参与学潮后,他全力维护,保释所有被捕学生,更是在维护学术上的独立。他从不鼓励学生在求学阶段参与***,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也是梅先生一生呕心沥血奔走的目标。
“幸告无罪”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清华被迫南迁,与北大和南开合校为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在这物资匮乏的时期,梅贻琦先生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以筹备资金,几次险因日军的轰炸失去性命。他说过,待这风雨不再飘摇,他会重建清华园,才敢对清华园的校友说一声“幸告无罪。”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先生一生服务于清华长达47年,只因为心底的眷恋。在稳定了清华园后,先生便以平和淡定的君子之风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住进了清华为老校长建的梅园。梅先生为清华园呕心沥血了一生,鞠躬尽瘁,培养后世之楷模,于乱世中揽将顷之民族。
梅贻琦先生生前将墓穴选在“十八尖山”,在过世之后依然可以日夜守望北京的清华园。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保护了这所大学。愿今日的它,没有让先生失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关于梅贻琦的作文素材》,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学坛作文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