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坛作文网

土地的誓言

2021-10-03 07:45:05 42

端木蕻良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断,理解修辞的运用;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和方法目标: 朗读、背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教学重点: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分组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分组讨论)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五、板书:九  土地的誓言

教学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相关文章

15、凤蝶外传

[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凤蝶的知识。2、能力目标:学习科技小品文的写法。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要注意对文章层次的划分,进而了解凤蝶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9

课前:布置预习 1、课下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自己解决字词。 3、在文中找出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用铅笔画出来。 4、读课文至少两遍

初二语文上册文学常识复习

初二语文上册文学常识1、《新闻两则》选自《人民日报》。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理论诗人、书法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颗枸杞豆教案

三颗枸杞豆教学目标: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木兰诗》课堂实录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点一生读课文。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

2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八(上)课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7  咏月诗三首

7  咏月诗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全册第三单元教案

11.邓稼先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二、授课学时二课时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2.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 2.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第9课《我的信念》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这是一篇居里夫人的的随笔,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向世人敞开了科学家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居里夫人坚韧顽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梳理六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l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l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9《故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2.通过《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3.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情节的把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1.通过自我复习,检查等方式巩固本单元的字词常识。2.梳理单元内容,通过分析《谈生命》明确散文阅读方法3.直击中考: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同类文章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阅读答案

  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学科教学反思

思有以下几点: 一、 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既有明确的意义又有大致的范围

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主题班会

活动目标:    为了配合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进行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主题班会。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为振兴祖国,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奋发读书的远大理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班数学活动:比一比谁多谁少

活动目标: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右的摆放物体。3、养成大声讲述操作的习惯。活动准备:排队标记图,小动物和相匹配的食物图片,瓶子与盖子若干

小班安全教育

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兴趣。2. 引导幼儿安静的倾听,能根据歌词内容配上相应的动作,增强节奏感。3. 学唱歌曲,加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交通标志、玩具汽车

高三《第四章 第一节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设计思想的实现   根据教学设计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高中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衔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整体性。如:以动物细胞为例复习和回顾高二相关知识点

Unit3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把Unit3结束了,觉得上地有点急,第三单元的单词应该说是在比较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把pineapple, watermelon能记住是很难的

信息技术《奇异的绘画天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奇异的绘画天地》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第二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

钞字的读音和意思

  钞,读音:[chāo]  部首: 钅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9  五笔86: qitt  五笔98: qitt  仓颉: opfh  笔顺编号: 311152343  四角号码: 897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说课稿

  地理组 万思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